州人民政府
关于全州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及三级
医院创建工作情况的报告
——2024年6月24日海北藏族自治州第十五届
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上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和州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州人大常委会的大力支持和监督指导下,我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目标,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持续发力,着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看病远问题,人民群众看病就医难题逐步缓解,健康水平不断提升。
一、基本情况
全州共有医疗卫生机构392家。其中公立医院11家,民营综合医院1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5家、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服务中心5家、卫生监督执法机构5家、中心血站1家、计划生育服务站1家、乡镇卫生院37家、村卫生室254个;其他社区卫生服务站、个体诊所等72个;医疗机构开放床位1720张,每千人拥有床位6.5张。全州从事卫生健康工作人员在编、自主聘用、“同工同酬”卫生专业人员共计2699人。现有正高级职称4人、副高级职称238人、中级职称405人,执业(助理)医师844人、注册护士1007人。每千人拥有执业(助理)医师3.18人,每千人拥有注册护士3.8人。
二、工作开展情况及成效
(一)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完善。一是疾病预防控制体系逐步完善。全力推进疾病预防控制三年提升行动,加快各级疾控机构标准化建设。全面完成州县两级传染病监测预警与应急指挥系统建设并投入使用。强化州县疾控中心实验室建设,设置新冠肺炎检测PCR实验室、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包虫病血清抗体检测实验室等,实验室快速检测能力大幅提升。扎实推进重大传染病及重点地方病防治计划,持续巩固防治成果,保持了全州连续20年未发生人间鼠疫的好成绩,全州包虫病防治人群筛查完成率达101%,艾滋病患者报告率达100%,精神障碍患者1378例,报告患病率达5.22‰,规范管理率达95%,结核病患者成功治疗率达98%,各类常规疫苗接种率均达95%以上。二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有效提升。保持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和人员“空白点”动态清零,全州37家乡镇卫生院和254个村卫生室达到标准化建设。组建161个家庭医生团队,农牧区脱贫人口和计划生育特扶家庭签约率应签尽签。“四定两加强”制度全面落实,全州大病患者救治比例达100%、慢病签约服务率达100%,保障率达100%。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达75.01%,高血压、糖尿病、结核病患者管理率分别达82.27%、80.77%、100%。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建证率达99.65%,接种率达90%以上。0至6岁儿童健康管理率达95.78%。三是重点人群健康服务全面改善。以落实母婴安全五项制度为重点,以降低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为核心,聚焦临床和保健专科能力建设,持续拓展妇幼健康服务内涵,积极构建妇女儿童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体系。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两大中心”建设实现全覆盖。积极推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开办11家民营托育机构,提供托位658张,有效缓解了婴幼儿照护供需矛盾。完成农牧区妇女“两癌”筛查9434例,免费增补叶酸2366人,孕前优生健康检查1459人,为3542名6至24月龄婴幼儿发放营养包,卫生健康领域民生实事任务有序推进。
(二)医疗服务能力建设有效提升。一是持续完善服务体系。2023年以来累计投入各类资金1.5亿元推进医疗机构专科建设、信息化建设和医疗设备购置等。5家综合医院全部完成二甲医院创建工作。持续推进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内六个“上下贯通”,加大优质资源下沉力度,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水平得到提升。同时,建设“云智慧”健康大数据中心和全民健康信息、医疗健康便民惠民服务、医共体统计分析“一中心四平台”五大应用,提升了群众就医体验,减少了就医流程。二是推进中藏医药传承创新。建设示范中藏医馆6个、中藏医阁22个,全州24个中藏医优势病种实行临床路径管理。申报科研项目10个。深入开展中藏医医院“两专科一中心”建设,每个中藏医医院打造2个特色专科和1个适宜技术培训基地,所有乡镇卫生院可规范开展6类10项以上的中藏医药适宜技术,80%以上的村卫生室能熟练开展4类6项以上的中藏医药适宜技术。三是充分发挥康复体检效益。鲁青高原体检中心正式运营,截至5月底,已承接残疾人康复治疗保健、术后患者康复等2185人次,承接全州干部职工、村“两委”干部等体检6877人次,并针对体检中发现的前十种疾病,形成体检数据分析报告,专家组及时给予相应预防保健建议。
(三)三级医院创建工作有序推进。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为原则,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全面推进州第二人民医院和门源县中医院三级医院创建工作。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将三级医院创建工作作为2024年重点任务,各级党委、政府高位推动,压茬推进,成立由州委州政府主要领导同志担任双组长的创建领导小组,通过定期调度、定期研判、督导检查等方式,持续加强三级医院创建全过程动态监督和指导,并成立了由援青专家主导的三级医院创建办公室,配齐配强医院领导班子,援青专家全过程参与创建工作,主导急诊急救五大中心建设筹备工作。截至目前,内三科、骨科成立开诊,创伤救治中心已挂牌运行;检验科已开展微生物监测,并逐步开展细菌培养、抗生素敏感检测等工作,重症医学科、中医科、康复医学科、病理科正在积极筹建。同时,门源县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医院负责”的工作体制机制,充分发挥职能部门作用,全方位做好山东支医专家各项后勤服务保障工作,为医疗人才和环湖支医专家在爱心佳苑小区安置人才公寓50套。二是强化资金支持。通过积极协调,全力争取州、县创建工作专项资金7800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设备购置及信息化建设等。目前,投入1000万元的海北州第二人民医院改造提升建设项目已进入施工招标阶段,预计7月底完工并交付使用;投入800万元的海北州第二人民医院病区改造装饰及辅助设施建设项目将于8月份进行施工招投标工作;投资1000万元的海北州第二人民医院改造提升项目将于6月份完成招标并安装;投资5000万元的海北州第二人民医院门诊住院楼建设项目已完成可研、设计编制及批复,计划于7月份完成招标并进场实施。依托海北州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全面完成投资1600万元的门源县“互联网+医疗健康”信息化系统建设,实现县、乡、村医疗机构信息互联互通、数据共享,为三级医院创建工作奠定坚实基础。同时,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医疗服务能力提升资金2090万元,建设高原病特色专科和省县共建专科13个,并利用医院自筹资金购置医疗设备273台(件),完成州二医院地下管网及中医院新院区搬迁、办公设施、亮化工程等工作。三是强化技术保障。通过“检评+指导”的方式,积极邀请山东、浙江、青海省级等医院专家开展4轮培训指导,对检评出的137条问题逐项进行整改。联合山东援青“五大中心”专家修订制度50余条,流程演练3次,并开设山东援青专家门诊,让群众足不出县享受省外高水平诊疗服务。四是强化人才支撑。2023年以来,两家公立医院招聘编外专业技术人员132名,招录在编专业技术人员9名,校园引才1名,累计外派98名专业技术人员赴省内外三级医院进修学习,累计参加中短期进修学习人员达160人次。2024年,利用对口援建优势,依靠山东“组团式”、省级医院“环湖支医”人才帮扶计划,落实帮扶人才55名涵盖38个学科,新开设皮肤科、疼痛科、中医针灸科等10个门诊。强化学科人才培养,调剂34个编制到州第二人民医院,充实工作力量,从全州各医疗卫生机构遴选抽调15名医疗业务骨干,赴海北州第二人民医院参与山东援青专家“名医带徒”计划,全面提升医疗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水平,更好地支持学科建设。五是强化宣传造势。充分发挥“媒体+医疗”的优势,利用电视台、公交站专栏等多种宣传平台对山东专家进行对外介绍宣传报道,打造山东“名医团”矩阵,助力三级医院创建。
三、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和下一步工作打算
我们在工作中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上级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盼需求相比,还存在一些问题和短板。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方面,专业技术人才匮乏,总量不足、质量不高等现象仍然存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与医疗机构间信息共享、相互联动不够紧密。院前急救体系与重大疫情防控需求还有差距。在三级医院创建方面,各临床科室仍缺少学科带头人、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和骨干医务人员。专业技术人才总量不足、骨干人才队伍建设滞后和科室建设不全是目前州二医院创建三级医院最大的“瓶颈”,短期内难以达到评审标准和要求。创建的两家医院在搬迁、功能提升等方面自主投资支出较大,科室建设、柔性引进三级医院专家团队、临聘人员工资、职工绩效发放等方面还存在资金缺口,且县级财力紧缺无法保障,一定程度上影响三级医院创建进度。
下一步,我们将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加强与州人大常委会的沟通衔接,主动听取各级人大代表的意见建议,全力抓好卫生健康各项工作。一是构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综合性社会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县、乡、村卫生服务网格组织机构职责,搭建医卫共建服务管理网络,实现健康管理、临床医疗和传染病管理三管齐下。二是健全疫情监测和快速反应体系,完善公共卫生重大风险研判、评估、决策、防控协同机制。三是壮大公共卫生服务人才队伍,努力打造一支适应现代化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需要的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四是充分发挥山东援青专家优势资源,加快推进五大中心建设。